加喜特巴比伦王朝(1595 – 1155 BCE)
加喜特王朝(Kassite Dynasty,公元前 1595 年~前 1155 年 a)是由加喜特人在巴比伦尼亚建立的王朝,又称加喜特巴比伦或巴比伦第三王朝。加喜特王朝与埃及关系较为密切,同赫梯为盟友关系,但同亚述、埃兰为敌对关系。公元前 1155 年,埃兰国王苏特努克·那呼恩征服了巴比伦,导致加喜特王朝的灭亡。随后巴比伦尼亚的管理权转移到了伊辛第二王朝(Second Dynasty of Isin,公元前 1157 年~前 1026 年)手中,后者维持了一百多年的统治后被亚述吞并。
加喜特人原居于伊朗的蒂亚尓河附近,汉谟拉比的儿子萨姆苏伊卢纳在位时曾入侵巴比伦城,但遭到驱退。公元前 1595 年,赫梯入侵并洗劫了巴比伦城,带走了巴比伦的守护神马杜克的神像,但是将其留在了哈那(Hana,位于马里,原为利姆王朝属国,参看第六章)。此后 25 年,加喜特王朝与古埃及结盟,利用亚述的衰落和埃兰王国影响力的消失,占领了巴比伦城,并向两河流域南部扩张,又征服了巴比伦第二王朝(海国王朝,公元前 1796 年~前 1524 年)。加喜特国王阿古姆二世(公元前十六世纪在位)在哈那找到了被劫掠的马杜克神像,将其归还到巴比伦城,并将其视为等同于加喜特神书卡姆那。自此加喜特巴比伦王朝兴起,其核心仍然为巴比伦城,但被加喜特人改名为卡兰杜尼亚什(Karanduniash)。
布尔纳·布里亚什二世(Burna-Buriash II,公元前 1359 年~前 1333 年在位)至卡什提里亚什四世(Kashtiliashu,公元前 1232 年~前 1225 年在位)期间为加喜特王朝的繁荣时期,与古埃及、赫梯、亚述同为并立的大国。这些大国的王室之间通婚非常常见,商业和外交往来也极为频繁。在埃及阿玛纳(Amarna,位于埃及尼罗河东岸,现米尼奥省内)出土的超过 350 份泥板书信,即所谓“阿玛纳档案”中记载着近东强大势力和古埃及之间的外交往来,这其中包括加喜特、中亚述、赫梯、米坦尼等。阿卡德语 是这些国家之间交流的通用语。在这些书信中,国王们宣告自己的存在和强大,并且尝试获取古埃及法老的认同,甚或结成联盟。同时,一些国王也会要求特别的工艺品或工匠。
公元前十六世纪中期,加喜特国王布尔纳·布里亚什一世(Burna-Buriash I,公元前十六世纪在位)和亚述签订和平条约。公元前十五世纪末,国王卡拉因达什(Karaindash,约公元前 1410 年在位)再次和亚述签订和平条约,并且在入侵米坦尼时向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馈赠礼物。国王库里嘎尔祖一世(?~前 1375 年在位)时期,加喜特王朝征服了苏撒城,俘虏了埃兰国王,并设置傀儡政权。公元前 1390 年,为了保 护来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贸易,库里嘎尔祖一世在巴比伦尼亚的最北端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,名为杜尔·库里嘎尔祖(Dur-Kurigalzu),他也是第一位以自己名字命名城市的两河流域国王。公元前 1333 年,加喜特国王卡拉·哈尔达什(Kara-Hardash,1333 年在位)被篡位者刺杀,他是亚述国王阿舒尔·乌巴里特(Assur-Uballit)的女婿,因此招致亚述人的入侵。阿舒尔·乌巴里特扶持库里嘎尔祖二世(公元前 1332 年~前 1308年在位)登基,但此后库里嘎尔祖二世又和亚述国王恩利尔·尼拉里在苏嘎古(Sugagu,在亚述帝国境内,具体地点不明)发生了战争,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双方各执一词。国王卡什提里亚什四世时,亚述国王图库尔提·宁努尔塔征服了巴比伦,并设置傀儡政权统治了八年。
加喜特王朝末期,亚述和埃兰频繁入侵。约在公元前 1155 年,加喜特国王恩利尔纳丁·阿基(公元前 1157 年~前 1155 年在位)被埃兰人俘虏,并死在苏撒,加喜特王朝灭亡。埃兰人同时抢走了大量的雕像和纪念碑,并把它们带到了苏撒城。这其中包括了《汉谟拉比法典》、纳拉姆辛胜利纪念碑等。此后两河流域南部的政治中心再次转移到了伊辛(正如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一样),史称伊辛第二王朝。新国王马杜克·卡比特·阿赫苏(公元前 1155 年~前 1139 年在位)成功驱逐了埃兰的入侵者,尼布甲尼撒一世(公元前 1124 年~前 1103 年在位)甚至入侵埃兰,并征服了中埃兰帝国。但是尼布甲尼撒一世不久即被亚述军队击败,巴比伦被迫臣服于亚述,此后又遭到了闪米特游牧部落的入侵,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其历史陷入混乱和黑暗。
加喜特是在巴比伦尼亚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,有足足四百年时间。经由“国际”贸易积累的财富和积极的外交政策,保证了加喜特王朝在至少前三百年中能繁荣发展,屹立于强国之林。内政方面,加喜特国王将王室地产和一些劳动人员分给私人,这些对象大多数都是巴比伦尼亚的贵族和官吏,完全豁免赋税和徭役,从而保障王室军队。国王禁止王家各级机关侵害这种权利,为保障边界,通常设立一种称为“库都路”的界石,实际是国王所授地产的凭证。史称此时为“界碑时代”,即得名于此。界碑的右面或上部刻神像或神的象征,如以圆盘象征太阳神沙玛希,以月牙象征月神辛,以铲子象征马杜克神等;左面或下部的铭文多为王授土地情况。这些受封土地的人结成一种公社,成为加喜特巴比伦王朝的重要支柱,同时期,神庙也获得了大量的土地。马杜克在这一时期也正式被尊奉为巴比伦的至高神。
加喜特王朝时期,破坏和劫掠偶像的记载非常多,比较著名的如埃兰王国入侵巴比伦之后的行径,还有巴比伦的马杜克神像的屡次遭劫。这些行为显然带有厌胜的目的,意在削弱神对敌对势力的保护,甚至诅咒对方。这体现出公元前两千纪中期,对于偶像的崇拜和畏惧在整个西亚深入人心,偶像崇拜成为西亚信仰中极为重要的一环。
在加喜特王朝时期,一些城市获得了特权。公元前十四世纪时期,巴比伦城免除赋税,成为自治市。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叶,尼普尔也获得了这种特权,随后其他一些巴比伦尼亚的重要城市也获得了这种特权。尼普尔在加喜特王朝时期得到了复兴。
修建于乌鲁克的伊楠娜神庙是加喜特王朝的工匠创造力的极好体现。以专门烧制的砖块拼搭出的手持水瓶、身躯修长的神祇完美地装饰了神庙的外墙,这些砖块原来涂有釉彩,现大部分剥落了。这种技术在此后的新巴比伦时期被大量用于装饰城墙和宫殿。 总地来说,加喜特王朝时期的艺术受到两河流域传统的影响极深,因此在很多方面完美地继承了古巴比伦的风格和技术。由于贸易使半宝石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保证,神庙中出现了不少使用半宝石如玛瑙、玉髓等制作的精美滚印和护身符,尤其是由国王供奉在神庙中的护身符,往往采用非常高品质的半宝石制作,工艺精湛。加喜特人也是最早开始制作玻璃材质滚印的。